Search

#時事求世 36
從時事看世界遺產:維利奇卡鹽礦(1978)

柴、米...

  • Share this:

#時事求世 36
從時事看世界遺產:維利奇卡鹽礦(1978)

柴、米、油、鹽、醬、醋、茶,開門七件事,缺一不可,台灣四面環海,鹽分取之不盡,因為取得相對容易,用之不竭,再加上價格不算貴,所以也沒特別留意得來的辛苦。早期的鹽滷法、日曬法,到現在的電解法,隨著製成方法不同,品質也日益進步,鹽不僅可做調味,裡面含的鈉也是人體所需的電解質和滲透溶質。

不過不是所有人都住海邊,鹽分攝取就各顯神通,有些來自岩鹽,有些來自井鹽,台灣的泰雅族,得從羅氏鹽膚木的果實表層取得薄鹽,對這些人來說,鹽更有價值,甚至產生專賣制度。漢武帝開始採鹽、鐵、酒專賣,日據時期,台灣總督府成立專賣局,將樟腦、鴉片、鹽為專賣事業,而台灣五大家族的鹿港辜家,也因辜顯榮得到鹽業專賣權而致富。古埃及人用鹽(泡鹼)將木乃伊防腐;羅馬帝國也曾經把鹽當作軍餉,英文的薪水(Salary)一詞其實就是士兵用來買鹽的錢;1930年,英國殖民者提高印度鹽稅,引起印度人及甘地不滿,採取不合作運動,到海邊自己取海水製鹽,這種氣魄跟我們自己生產疫苗一樣,最後逼迫英國政府取消鹽稅,間接促成印度獨立。

國家興亡,匹夫有責,有時也溢於鹽表,波蘭南部的維利奇卡鹽礦是14到18世紀由「波蘭王國」與「立陶宛大公國」結為一國的波蘭立陶宛聯邦的重要經濟命脈,後來當德國把海鹽賣進來,波蘭經濟因此受到嚴重打擊。鹽礦帶來的利潤不僅充實了國庫,興建宏偉的城堡和教堂,鹽場的管理者也在這一帶修建奢華宅邸,1364年也利用這些收入在克拉科夫建起了波蘭的第一所大學:亞捷隆大學,這是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的母校,也因為如此,在鹽礦中竟然也能看到哥白尼的雕像,這些白色黃金間接培養了偉大的科學家。

鹽礦有327公尺深,自地面算起往下有 9 層,全部坑道加起來有兩百多公里長,多達兩千多間的廳室,有房間、禮拜堂、和地下湖泊等,持續開採了700年,宛如一座大型地下城市,沿著坑道往下根本搞不清楚方向,所以一定要跟著解說人員走,全程約兩小時。

維利奇卡鹽礦的開採跟這裡的守護聖者聖金佳(Kinga)有關。13世紀的聖金佳是匈牙利國王女兒,當時嫁給克拉科夫親王之子,因為波蘭缺鹽,她跟父親要求一座鹽礦作為嫁妝,並將訂婚戒指丟入其中作為憑據,嫁去後請礦工挖掘,結果就發現維利奇卡鹽礦,並且在岩鹽中發現她的戒指,因此聖金佳也成了鹽礦工的守護者。維利奇卡鹽礦的最大教堂,就是在礦坑中花了近七十年時間,在鹽岩間建造及雕刻出的聖金加禮拜堂,牆壁上刻有浮雕,最引人注目的一幅浮雕是《最後的晚餐》。聖金佳畢生投注於公益事業,在丈夫過世後選退隱到普通的修道院。1695年被列為波蘭及立陶宛的主保聖人,1999年被同樣來自波蘭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宣布為聖人。

如果你常覺得你走過的橋比走過的路還多,吃過的鹽比吃過的米還多的話,真的要來這裡看看,我幫你嘗過了,這裡的岩壁真的是鹽壁,是鹹的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這裡會不定期傳送旅遊達人馬繼康老師舉辦的國內外行程訊息,以及個人旅遊心得分享,歡迎加入。
View all posts